为官从政者都希望能干一番事业、创一番业绩,但干事创业不可能一日见效、立竿见影,要想做出实绩,必须进行长期努力。必须有恒心有毅力,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只要立足发展大局,科学谋划、谨慎施策,真抓实干、敢于担当,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就会取得丰硕成果。此前,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过“功成不必在我”,这次做出进一步阐释,“功成不必在我”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为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了标尺。
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功成不必在我”,指出这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创造政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必须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应遵循经济规律追求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追求包容性发展,这样的政绩才会“含金量高”“时效性长”。
搞清楚创造政绩为了谁,是为官从政、干事创业的核心问题。创造政绩是为了百姓福祉,还是为了自己积攒政治资本,结果迥然不同。为了自己,就容易产生“烧三把火”“踢前三脚”、轰轰烈烈做一两件“大事”的倾向,出现“前任建、后任拆”“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出现重数字不重实绩、看汇报不看成效的局面,相应的政绩必然是“包装过”“注水分”的。这种政绩越多,对百姓福祉损害越大。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都是“硬战”“苦战”,都需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打赢。只有沉下心来,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不务虚名、兢兢业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