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资管理培训网    今天是:

浅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逻辑线条
2021-07-14 17:12:34   来源:   评论:0 点击:

浅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逻辑线条
看了很多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解读,感觉不是很解渴,甚至有些读不懂,所以,结合自己七年来的改革工作经历,通俗的聊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讲得不一定对,供探讨交流。
      刚入职时,恰逢十八大之后的这轮国企改革,全程参与了2015年省级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意见的起草。随着1+N 政策的起草和落地,已经把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的领导以及剥离企业办社会这七方面工作耳熟于心。
一、2015年22号文件的七方面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七方面改革都有一些成效。最好完成的分类考核工作进展最快,各企业都完成了企业分类,大多都是分为商业竞争、特定功能、公益类等三类。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在2015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各地方国有企业尤为重视董事会建设,因为央企的经验证明规范的董事会建设是必须的,尤其是外部董事占多数,对企业是很有益处的。所以,规范董事会建设的工作,各地进展也比较顺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各地工作进展比较突出,其中比较好量化的工作就是集中统一监管工作。同时,以管资本为主的清单式监管方式也基本形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当时非常受关注的话题,有些地方设定了时间表和目标比率,这个工作走走停停,没敢大跨步的走下去,尤其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改革,很多地方都停下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工作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是违规投资责任追究规范了企业的投资行为。加强党建工作方面,比较突出的工作就是企业都完成了党建入章。这一轮最明显的成绩就是剥离企业办社会工作,尤其是把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老大难工作解决了。
二、2015年以来国企改革遇到的问题
      而这几年来,也磕碰出很多问题。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工作中,由于外部董事来源问题,一段时间内很多企业由外部董事占多数又回到了执行董事占多数。三项制度改革、任期制和契约化、职业经理人改革工作进展成效不明显。尤其是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对于经理层任职、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工资总额管控问题,出现了很多不顺畅的点。还有一个较大的难点就是国有企业怎样把握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或核心作用,怎样确定党委前置研究的事项范围问题。
      在这期间,有很多省份进行了尝试,全面推开了任期制和契约化,后又被叫停。有的企业甚至通过党委扩大会,把外部董事扩大入内,把两会合并成一会。但是这些尝试,并没有攻克一些关键改革,效果不是很显著。
三、为什么要开展“双百行动”
      国家层面发现这些问题后,进行手把手指导,开展了“双百行动”,希望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加强党的领导(五突破、一加强),试图通过国企改革尖兵闯出一条路。
      2018-2020年,通过“双百行动”的实践发现,这一轮的国企改革要改的核心机制并没有完全触动,所以2020年末,“双百行动”调整了改革重心,那就是聚焦治理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这“三大机制”(请注意这三项的顺序,敲黑板)。
四、“三年行动”回应哪些问题
      那么“三年行动”是不是回应这些问题呢?当然是。三年行动首先解决的是党的领导融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明确前置研究事项清单。这样一来,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清晰了,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清晰了,责任链条也清晰了啊。
      为什么首要解决这个问题呢?因为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啊?为什么不足?因为最需要干事创业的经理层很尴尬,自身权力不明确,薪酬考核体系僵化,还要被逼契约化。刚才说了,任期制和契约化是三年行动的重中之重,为了全面推开,那必须打通治理机制。也就是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界限必须明确,根本上是为经理层腾出发挥企业家才能的空间。所以,三年行动界定了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定位,也提到了董事会向经理层的授权问题,权责必须对等,要不然咋签契约啊。
      经理层签了契约后,不可能单兵作战啊,他要转导责任链条到中层啊,需要激励中层和骨干员工,所以激励机制要跟上,三年行动中也明确了要将中长期激励政策落地。中层和骨干怎样传动责任到职工啊?用人机制出现了,三年行动中又说了市场化用工和打破“高水平大锅饭”嘛,配套的还有工资总额动态调整机制,就是为了解决链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三年行动”后的远期目标是什么
      责任链条完整了,现代企业制度才真正健全了,这个时候,才能给谈混合所有制改革,因为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讲到“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就是说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前提。所以三年行动中讲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唯一对混改工作,三年行动是不设时间表和路线图的,也就是到2022年都不会全面推进混改。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没有提混合所有制改革,那么2021年混改工作也不是重点。但三年行动中提到了对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企业要进行治理模式创新,总体思路是到2022年解决了这些问题,预计在2023年以后再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六、结语
      总体而言,咱们国家通过六年或者几十年国企改革的摸索,梳理了国企改革的逻辑关系,梳理出目前改革事项的轻重缓急,抓住了根本的机制问题,破解了机制问题后,国有资本布局、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辽宁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
下一篇:打通系统壁垒,提高工作效率:一位基

分享到: 收藏
最新课程
推荐专家
  • 王吉鹏董事长 著名管理学者,集团管理权威专家,集团管控理论

    了解更多>>

  • 高亚莉,女,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博士后,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了解更多>>
  • 江百灵 会计研究所
    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

    了解更多>>
  • 职务:主任、党委书记
    单位:国资委研究中心
    李保民博士长期在国

    了解更多>>
  • 刘霄仑,持有中国注册会计师、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CFE)、中国注

    了解更多>>
  • 卢力平,教授,经济学博士,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

    了解更多>>

  •  文宗瑜博士长期潜心于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具体运用的研究

    了解更多>>
  • 张庆龙,男,1974年1月生;管理学博士、博士后,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

    了解更多>>
  • 郑洪涛简介
    郑洪涛,教授,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

    了解更多>>
  •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31号
    • 邮箱:mail@gzglpx.com
    • 联系电话:010-57026968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