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资管理培训网    今天是:
首页 > 实时动态>> 正文

【改革探索】国企“接盘”民企并非“国进民退”
2018-10-19 17:03:09   来源:   评论:0 点击:

大量数据和事实都已充分表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排斥,更没有什么“国进民退”所谓“铁证”,反而是更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

大量数据和事实都已充分表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排斥,更没有什么“国进民退”所谓“铁证”,反而是更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正在成为借势拓展的主角。但必须指出的是,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绝不能陷于所谓“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惯性思维当中,必须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寻求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A股市场频现拟转让股权上市公司。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有24家民营上市公司先后被国有资本接盘。这是否意味着“国进民退”?坊间对此议论纷纷。

回顾过往,每当经济运行遇到阻力,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总会出现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对立起来的惯性思维和相关论调,似乎只要国有经济一后退,民营经济就会大发展。果真如此吗?

先看被国有资本接盘的民企情况。上述24家公司在这两天股价大跌之前,其跌幅就已在30%以上,其中有8家股价此前跌幅累计超过50%。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提出重要警示:这些民营企业在自身资产大幅折损的同时,不仅面临股权质押、强制清仓的直接风险,而且面临资不抵债、拖欠银行贷款等连带深层隐患。国资平台适时介入,既可帮助民企缓解债务压力、化解股权质押风险,又可使企业补充资金、扩大再生产,确保社会财富免遭更大损失。

再看资本市场股权转让和并购整体进展。有关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国内A股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共有近160起。截至9月27日,只有24家将部分股权转让国企,仅占涉及股权转让企业市值的18.7%左右,不足A股市值的0.1%。另据媒体公开报道,今年前7个月,境内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2377单、交易金额1.36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共发生并购1835单,交易金额9795.45亿元,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占比分别为77.20%、71.76%。

由此可见,大量数据和事实都已充分表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排斥,更没有什么“国进民退”所谓“铁证”,反而是更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正在成为借势拓展的主角。

 

如果把目光投得再远一点,还可清晰看到,国有经济是伴随共和国发展历程长期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成长壮大起来的,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力量。在我国,两者之间绝不是相互抵消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再度重申,“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重要的立论基础,就在我们长期坚持的伟大实践中。

毋庸讳言,眼下民营企业的确面临较大生存发展压力。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上半年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31.5%,私营企业利润增长仅为10%,两者比较,差距不小。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矛盾积累,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尚未建成,针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政策执行中“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面对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原有粗放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遇到很大转型升级压力,市场竞争环境日趋严酷。由于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相互交织,如何支持、保护和扶持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无可回避的现实挑战。但必须指出的是,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绝不能陷于所谓“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惯性思维当中,必须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寻求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尽管国有企业发展好于民营企业,但仍要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路,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以及改革授权经营体制等各项工作。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阶段,也是改革乘数效应最大的阶段,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日前,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强调的这一重要论断,对我们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现实和长远需要出发,既要及时有效解决好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还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从而为广大民营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这样,我们就会迎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齐头并进、共同繁荣的崭新局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改革探索】国企转型发展的新思
下一篇:国资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投资机

分享到: 收藏
最新课程
推荐专家
  • 王吉鹏董事长 著名管理学者,集团管理权威专家,集团管控理论

    了解更多>>

  • 高亚莉,女,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博士后,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了解更多>>
  • 江百灵 会计研究所
    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

    了解更多>>
  • 职务:主任、党委书记
    单位:国资委研究中心
    李保民博士长期在国

    了解更多>>
  • 刘霄仑,持有中国注册会计师、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CFE)、中国注

    了解更多>>
  • 卢力平,教授,经济学博士,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

    了解更多>>

  •  文宗瑜博士长期潜心于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具体运用的研究

    了解更多>>
  • 张庆龙,男,1974年1月生;管理学博士、博士后,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

    了解更多>>
  • 郑洪涛简介
    郑洪涛,教授,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

    了解更多>>
  •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31号
    • 邮箱:mail@gzglpx.com
    • 联系电话:010-57026968

    关注有惊喜!